正在加载

宋代借贷制度(宋代农民借贷常态现象形成的原因)

  • 作者: 朱霖沁
  • 来源: 投稿
  • 2024-04-24


1、宋代借贷制度

宋代借贷制度是中国古代金融制度发展的重要阶段,以其先进性和完善性著称。

宋代借贷活动普遍,政府允许民间自由借贷,并颁布了《熙宁钱荒法》等法律规范借贷行为。借贷双方签署借契,明确借贷金额、利率、期限等内容。

借贷利率主要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,一般为5%至10%之间。民间借贷的利率通常高于官府机构的利率。政府通过度支司和诸路州县的常平仓等机构发放官钱,利率较低,主要用于救济贫困或资助农业生产。

宋代还出现了抵押借贷,借款人以房屋、土地等财产作为抵押,如果无法按时偿还借款,抵押物将归债权人所有。抵押借贷的利率一般比无抵押借贷高。

官府机构和私人钱庄是主要的放贷机构。钱庄是专门从事借贷业务的金融机构,以发行交子或钱引等信用工具著称。交子是我国最早的纸币,可以流通使用。

宋代的借贷制度促进 了经济的发展,满足了社会各阶层的资金需求。但是,受制于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,借贷活动也存在高利贷等问题。总体而言,宋代借贷制度是我国古代金融史上的一项重要成就,为后世借贷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。

2、宋代农民借贷常态现象形成的原因

宋代是我国经济繁盛的时期,商业和手工业高度发达。农民却普遍负债累累,借贷成为常态现象。究其原因,主要有:

一方面,宋朝政府通过征收商税和农业税来获取财政收入,导致农民税赋沉重。另一方面,由于人口增长迅速,土地兼并加剧,许多农民失去了土地,只能沦为佃农或雇农,生活贫困。

同时,宋代商业繁荣,货币流通量大,利率相对较高。农民为满足生产生活所需,往往不得不向地主、商人或民户借贷。借贷利率高昂,利滚利之下,农民债台高筑,难以翻身。

宋代自然灾害频繁,特别是洪水和旱灾对农业生产造成很大影响。农民遭受灾害后,往往需要借贷来重建家园和恢复生产。灾害过后,粮食价格上涨,农民收入减少,使得借贷更加困难。

随着时间的推移,农民借贷愈演愈烈,形成了一种常态现象。政府虽然出台了一些政策试图缓解农民债务负担,但收效甚微。最终,农民沉重的债务危机成为宋朝后期社会动荡的重要因素。

3、宋代高利贷的标志是什么

宋代高利贷的标志是"蝇头小注"。

这一名称来自《水浒传》中高利贷者的形象:他们的借据写得密密麻麻,蝇头般细小,既隐蔽又让人难以察觉其真实含义,因此得名。

"蝇头小注"在宋代十分盛行,借贷双方经常通过书写借据来记录借贷关系。许多高利贷者为了掩盖其高利行径,会在借据中使用含糊不清的语言或细小的字体,将高利息隐藏其中。

例如,借据中可能会写明借款金额为100贯,但蝇头小注中却写明按月息一分计息,一年后需返还120贯。这种隐蔽的利息计算方式,让借款人难以察觉高利貸的本质。

"蝇头小注"的盛行,反映了宋代高利贷的猖獗和社会的贫富分化问题。它不仅损害了普通民众的利益,也扰乱了正常的金融秩序,成为宋代经济发展的一大弊端。

4、宋代借贷制度的特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