判决确定的利息是否支付迟延履行(利息支付至判决确定之日止,执行后,利息怎么算)
- 作者: 刘坏夕
- 来源: 投稿
- 2024-04-23
1、判决确定的利息是否支付迟延履行
2、利息支付至判决确定之日止,执行后,利息怎么算
在民事诉讼中,利息的支付通常计算至判决确定的之日。判决确定后,执行阶段的利息计算方式有所不同。
根据相关法律规定,判决确定后,利息计算方式如下:
1. 已生效裁判文书确定的债务:自判决确定的之日起,利息按人民银行同期同类贷款利率计算。
2. 未生效裁判文书确定的债务:自起诉之日起,利息按中国人民银行同期同类贷款利率计算。
值得注意的是,判决确定的利息并不是停止计算,而是以判决确定之日为基准,继续按照相应利率计算。
.jpg)
例如:
某原告向被告追讨一笔借款,请求支付利息。法院经过审理,判决被告偿还借款本金及其利息。利息计算至判决确定的之日为5万元。
判决确定后,原告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。执行阶段,被告仍未履行还款义务。从判决确定的之日起,利息继续按人民银行同期同类贷款利率计算。
在实际执行过程中,对利息计算可能存在争议。如被告提出异议,法院将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认定。
3、判决确定的利息是否支付迟延履行怎么办
判决确定的利息,是指法院判决后,债务人未按期履行生效判决确定的金钱给付义务,债权人依法享有的利息。当判决确定的利息支付迟延时,债权人可以采取以下措施:
一、申请强制执行
.jpg)
债权人可以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,由法院强制债务人履行判决确定的利息支付义务。法院将采取查封、扣划、拍卖等措施,将债务人的财产变现,用于支付债权人的利息。
二、提起诉讼
债权人还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,要求债务人支付迟延利息。法院会根据《民法典》等相关规定,判决债务人支付相应的利息。
三、申请仲裁
如果债务人与债权人之间有仲裁协议,债权人可以向仲裁机构申请仲裁。仲裁机构会根据仲裁协议和相关法律法规,裁决债务人支付迟延利息。
四、其他方式
除了以上方法外,债权人还可以通过协商、调解等方式,促使债务人支付迟延利息。例如,债权人可以与债务人协商延长还款期限,并降低利息。
需要注意的是,债权人请求支付迟延利息的期限,一般从判决确定的生效之日起计算。如果债权人未能在法定时效内提起诉讼或提出申请,可能会丧失请求迟延利息的权利。
4、判决利息和迟延履行利息能够重复计算吗
判决利息和迟延履行利息是否可以重复计算,在司法实践中存在争议。
支持重复计算的观点:
《民法典》第189条规定,债务人未履行债务,造成债权人损失的,应当赔偿损失。
《合同法》第61条规定,当事人迟延履行债务的,应当承担逾期利息的责任。
判决利息是司法机关对当事人未履行判决的行为强制执行的利息,而迟延履行利息是由当事人违约造成的违约金。两者性质不同,因此可以重复计算。
否定重复计算的观点:
重复计算利息会加重债务人的负担。
判决利息和迟延履行利息只是对债权人损失的补偿,本质上相同。
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》第24条规定,借款人未按期返还借款的,除应当支付利息外,还应当支付迟延履行利息。该规定间接排除了重复计算利息的可能。
司法实践:
最高人民法院在相关案例中对该问题作出了不同的判断,既有支持重复计算的判决,也有否定重复计算的判决。
建议:
为避免争议,建议在合同中明确约定判决利息和迟延履行利息是否重复计算。如果没有约定,法院将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裁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