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高院仅凭转账没有借贷合意(仅有转款凭证的民间借贷案件中被告抗辩应如何认定)
- 作者: 胡艺澄
- 来源: 投稿
- 2024-07-24
1、最高院仅凭转账没有借贷合意
最高院:仅凭转账无借贷合意
近日,最高人民法院发布民事判决书,明确指出仅凭转账并不能推定当事人之间存在借贷合意。此判决具有重要意义,旨在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,维护法律的严肃性和公正性。
本案中,原告以被告未归还借款为由起诉。原告提供的证据仅有银行转账记录,并未有借条、欠条等书面证据。被告则否认存在借贷合意,并表示转账系出于其他原因。
最高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,仅凭转账记录并不能直接认定双方存在借贷合意。借贷合同是一种双务有偿合同,其成立须具备借款人向出借人借款、出借人向借款人提供借款的合意。此合意可以书面形式体现,也可以以口头或其他方式达成,但均应具备当事人真实意思表示。
本案中,原告仅提供转账记录,并未能证明被告向其借款的意思表示,且被告否认借贷,故无法推定双方之间存在借贷合意。最高人民法院最终驳回原告的诉讼请求。
此判决强调了借贷合同的合意原则,即借贷关系的成立必須建立在当事人之间的真实意思表示之上。仅凭转账记录,不能直接认定借贷合意存在,须结合其他证据综合判断当事人的真实意图。此判决有助于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,保障司法公正,同时也为金融交易提供了明确的指引。
2、仅有转款凭证的民间借贷案件中被告抗辩应如何认定
在仅有转账凭证的民间借贷案件中,被告抗辩应慎重认定。
被告抗辩可分为两类:
事实性抗辩:否认借款事实,主张转账系其他原因赠予、代持或还款等。
法律性抗辩:主张借贷关系无效,如因欺诈、胁迫、未经法定代理人同意等。
认定原则:
1. 原则上,转账凭证可作为借款证据。被告须举出相反证据推翻此推定。
2. 被告抗辩应具体明确。笼统否认或模棱两可的抗辩,法院不予采信。
3. 法院需综合考察证据,包括转账记录、聊天记录、证人证言等,综合判断借贷关系是否存在。
4. 对于事实性抗辩,被告负有举证责任。对于法律性抗辩,原告负有反证责任。
5. 法院应平衡双方当事人的举证能力和抗辩合理性。
适用情形:
被告无合理抗辩的,应认定转账系借款。
被告抗辩合理但无充分证据的,可根据具体情况认定借贷关系存在或不存在。
被告抗辩合理且举证充分的,应认定借贷关系无效。
在仅有转账凭证的民间借贷案件中,被告抗辩应结合具体证据和法律原则进行慎重认定,以维护双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。
3、仅有借据,无转账流水的民间借贷的民事判决
仅有借据,无转账流水的民间借贷民事判决
在民间借贷纠纷中,若仅有借据而无转账流水,法院在审理时会面临一定困难。对此,各地法院根据不同情况作出不同判决,但总体而言,司法实践中一般遵循以下原则:
形式要件优先原则:借据作为一种书面证据,具有形式上的效力。因此,法院在审理时会首先审查借据的真实性、合法性,若借据合法有效,则会推定借贷关系存在。
举证责任倒置原则:对于借贷关系的存在,借款人负有举证责任。若借款人不能提供相反证据,则法院会认定借据上的借款义务有效。
客观证据补充原则:仅有借据并不能充分证明借款的实际发生。因此,法院会结合其他客观证据,如证人证言、借款用途证明等,对借贷关系进行综合判断。
实践中,若借款人主张未实际收到借款,法院会综合考虑借据的真实性、借款人的还款能力、借款用途的合理性等因素作出判断。若借款人能提供充分证据证明借款未实际发生,则法院会驳回原告的借贷请求。
例如,在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审理的一起民间借贷纠纷中,原告仅有借据,无转账流水,而被告主张借款未实际收到。法院综合考量借据的真实性、被告的还款能力及借款用途的合理性等因素,最终认定借贷关系成立,判决被告承担还款责任。
在仅有借据,无转账流水的民间借贷纠纷中,法院会根据具体情况,综合考量证据,对借贷关系的存在及借款的实际发生进行认定。借贷双方应注意留下充分证据,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。
4、只有转账没有借条借贷关系是否可以成立
转账无借条借贷关系是否成立,一直是借贷纠纷焦点。根据法律规定,借贷关系成立需要具备三个要件:债权、债务和标的物。
在只有转账无借条的情况下,欠款人往往以转账系赠与、偿还前期债务或出于其他目的为由否认借贷关系。司法实践中,如能提供如下证据,转账无借条借贷关系仍可成立:
1. 转账用途明确:转账时备注有"借款"、"还款"等字样,或者有微信聊天记录明确表明借贷目的。
2. 数额较大或超常:转账金额较大,且与转账人收入或经济状况明显不符,推定为借贷。
3. 还款流水:有转账人定期向借款人还款记录,进一步佐证借贷关系。
4. 证人证言:有证人证实转账系借款,并可提供相关细节。
值得注意的是,借贷双方为近亲属或朋友关系,转账无借条的情况较为常见。此时,法院更加倾向于认定借贷关系成立,但借贷人需要提供更为充分的证据证明。
只有转账无借条时,借贷关系是否成立取决于相关证据的综合判断。明确的转账用途、数额异常、还款流水和证人证言等证据,可以推定借贷关系成立,但仍需要司法机关根据具体案情作出最终认定。